为充分展示云南省“十三五”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,11月24日,省政府新闻办组织“回眸‘十三五’ 奋进彩云南”系列新闻发布会。省发展改革委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交通运输厅、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省能源局、省扶贫办相关负责同志,分别介绍了“十三五”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。
省交通运输厅
今年预计新增20个以上县通高速公路
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赵谨介绍,近年来,云南省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显著,交通运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,目前全省129个县已全部通高等级公路,到今年底,全省16个州市将全部通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将达9000公里以上,公路总里程预计超过26.5万公里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.14万亿元,是“十二五”的2.4倍。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超过26.5万公里,其中,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9000公里以上;铁路运营里程预计增加1573公里、达4233公里,高铁从无到有、运营里程达1105公里;民用运输机场新增2个,达15个,旅客吞吐量百万级机场7个;航道里程新增855公里,达5108公里;邮政快递网点达到11457个。
129个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,今年预计新增20个以上县通高速公路,通高速公路县将达到110个以上;列车通达26个省(区、市),高铁直达17个省(区、市),9个州市通铁路,8个州市通高铁;客货航线达466条,国内外通航城市达185个,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首都航线全覆盖。邮政企业网点乡镇、建制村100%通邮,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.7%。
省能源局
云南水电开发技术水平国际领先
云南省能源局副局长乔国新介绍,“十三五”以来,云南省着力打好世界一流“绿色能源牌”,推进云南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澜沧江乌弄龙、里底、托巴、黄登、大华桥、苗尾等水电项目相继投产,金沙江乌东德、白鹤滩水电站相继核准开工,乌东德已投产4台机组,发电量达110亿千瓦时。全省多个千万级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中,水电开发技术水平国际领先。中缅油气管道及1300万吨/年炼油项目建成投产,彻底改变了云南无油少气的局面。
2019年,全省水电发电量2853亿千瓦时,居全国第2位。建成直流输电通道10条,西电东送能力由“十二五”末2500万千瓦提至现在3990万千瓦。全省成品油消费年均突破1000万吨,年均增长4%。2019年1月1日起,全省全面推广使用国Ⅵ(B)标准车用汽油、国Ⅵ标准车用柴油。全省天然气消费量从“十二五”末不到6亿方增长到2020年的22亿方。2019年,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,较2015年685亿元增长近90%,能源产业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。
省生态环境厅
滇池外海、异龙湖“脱劣”
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普利锋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全力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“三大保卫战”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“8个标志性战役”。
“散乱污”企业整治完成率达96%。淘汰注销国Ⅲ排放标准柴油货车3.14万辆,提前1年完成目标任务,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实现全面供应国Ⅵ(B)标准车用汽油。
空气质量方面,2017年、2018年连续2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全国排名第一;2019年受东南亚烧荒影响略有下降,在全国排名第三。水环境质量方面,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改善,抚仙湖、泸沽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,滇池(草海、外海)甩掉劣V类水体的帽子,洱海在Ⅱ类和III类之间波动,九大高原湖泊中劣V类水体的湖泊,已由2017年的3个减至2019年底的1个(星云湖),滇池外海、异龙湖分别于2018年、2019年“脱劣”。土壤环境质量方面,截至目前,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,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,或因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。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80%左右,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%。
省发展和改革委
全省经济增速居全国前列
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赵修春介绍,“十三五”时期,云南省取得2个决定性成就、实现5个历史性突破、夺取1个决定性胜利。
全省88个贫困县摘帽,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“挪穷窝”“斩穷根”,11个“直过民族”和“人口较少民族”实现整族脱贫。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“翻一番”的目标。
2019年,全省经济总量达到2.32万亿元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云南省每年的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以上,位居全国前列。经济总量排位从“十二五”末的第23位提至2019年的第18位;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位,从“十二五”末的第30位提至2019年的第24位。
工业增长“一烟独大”的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,经济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,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双拉动。以沪昆高铁、南昆高铁为标志,云南省进入高铁时代。16个州市110个县(市、区)实现高速公路通车,“十三五”将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,是“十二五”末通车总里程的1.25倍。
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从“一湖之治”向“流域之治”的彻底转变,森林覆盖率达到62.4%。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.6%,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。
省文化和旅游厅
去年旅游总收入排全国第6位
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澄介绍,截至2019年底,全省文旅主要指标提前实现了“十三五”规划发展主要目标。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,从2015年的3.30亿增至2019年的8.07亿,文旅总收入由4181.79亿元增至12291.69亿元,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的132.76%和122.91%。2019年旅游总收入、旅游总人数分别全国排名第6、第9位;文旅产业增加值由1288.31亿元增至3430.97亿元,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的107.22%。
2020年,受疫情影响,清明、五一、端午全省接待游客量分别同比恢复53.7%、66.8%、76.2%,旅游收入分别同比恢复55.3%、68.6%、78.6%;10月1日—8日,全省共接待游客2316.6万人次,按可比口径算,同比恢复79%,与全国持平。实现旅游总收入192亿元,同比恢复80.4%,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。截至目前,全省332家A级旅游景区,已陆续开放330家,复工复产率99.4%;全省1047家旅行社,已复工686家,复工复产率65.52%;全省星级饭店610家,恢复营业567家,复工复产率92.95%。
省工业和信息化厅
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
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王宜国介绍,云南省的工业综合实力和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,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,数字化、创新、绿色化正成为新的驱动力。
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,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梯队。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6389.7亿元跃至2019年的10954.8亿元,占GDP比重提升至47.2%。八大产业“三张牌”打造取得突破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2019年,全省工业园区主营收入达到18211亿元,占全省比重的81.7%。
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,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。2016年以来,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500个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3个、“三化”改造项目28个,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0.63%提升至0.8%。新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8家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4户、工业设计中心22户,认定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1户。
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5家、绿色园区11个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5户,安宁、东川、兰坪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9位,提前2年完成GDP能耗、用水量等节能降耗目标任务。
省扶贫办
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1元
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施榆兵介绍,今年11月13日,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、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、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。
88个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,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已动态清零。99.6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,建成安置房24.5万套、集中安置区2832个,其中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19个。解决了130万户约500万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,贫困人口常见病、慢性病能够及时诊治。全省8502个贫困村100%实现通硬化路、生活用电、动力电、光纤、宽带和有“云岭先锋”为民服务站、活动场所。
累计投入500多亿元财政扶贫资金;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38.74亿元,129.26万户(次)贫困户获贷。全省建档立卡劳动力已外出务工314.7万人,比2019年增加30.34万人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稳定就业的比例由9.2%上升到55.1%。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,由2015年的707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771元,年均增长11.1%,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1.5个百分点。
2015年以来,全省累计选派4.85余万名驻村第一书记、19.47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。17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扶贫的第一线。全省85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,共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2041人,带动贫困户303621户1243026人。
(责任编辑莉莉 1832801445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