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 楼市快递 >

“六稳”“六保”见成效 主动融入“双循环”

2020-10-27 15:02:00来源:南方日报

长风破浪会有时,广州的经济增速终于迎来由负转正。

根据10月13日披露的经济数据,2020年前三季度,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.0%,高于全省平均增速。第三季度当季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.9%。农业增速创近十八年新高;工业增幅经历了从一季度的-17.5%、到半年的1.7%、再到三季度的15.3%的跨越;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支出的同比增长率均转正……

经历了两个季度的增速低迷,广州经济终于峰回路转、柳暗花明。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、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,充分发挥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,更加深入扩大开放,大力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,把落下的产值追回来,广州风帆正悬。哪些因素成为广州“反负为正”的重要力量?广州经济如何在可持续性增长的道路上一往直前?数据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答案。

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实习生潘小迪

“六稳”“六保”支撑经济增长

上半年来,广州为扭转经济势头所做的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在三季度进一步结出硕果。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作为市场上最为活跃的要素,企业相关数据的回暖,是整体经济形势向好的前奏。

从市场主体看,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呈两位数增长。前三季度,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8.36万户,同比增长12.3%,其中企业占新登记市场主体的74.0%,共有28.38万户,同比增长14.3%。市场主体不断增多,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为经济加快恢复注入活力。

这得益于今年以来,广州陆续推出的“统筹32条”“稳增长48条”等稳市场主体政策措施。截至9月末,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.6%,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

“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,投资机构会根据政府的政策指引,有倾向地开展投资。”蚁米区块链众创空间运营负责人沈敏娜表示,政策红利带动了企业项目的孵化。

从市场预期来看,市场景气还将有所提升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9月份,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51.5%,比上月上升0.5个百分点;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.9%,比上月上升0.7个百分点,表明市场需求持续回升。

除了新企业的批量形成,已有的企业经营效益、盈利情况亦有所改善。1—8月,全市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利润由负转正,同比增长1.2%,比1—5月提高14.4个百分点;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虽仍下降4.9%,但降幅比1—5月大幅收窄19.6个百分点。

与企业复苏密切相关的,是人员就业的相关情况。前三季度,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1.14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2.53%,控制在3.5%的目标以内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新兴服务业中的教育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,同比分别增长1.6%和0.9%。疫情之下,不少企业、机构趁势转型与劳动密集型用工的减少,促成了科研岗位的相关人员占比提升。

此外,随着短视频、直播带货、线上教育等网络营销行业的兴起,催生了互联网营销师、直播销售员、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与互联网新业态相关的新职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.2%,发挥了稳就业作用。

着眼宏观指标,广州市统计局副局长冯俊分析指出,四个领域对广州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较大:信息服务业、金融业、非营利性服务业支撑依然强劲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收窄明显;房地产业降幅收窄;批发零售业加快回暖。

“稳外贸稳外资、稳投资稳金融,稳企业稳预期,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,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,我们对下一步的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。”冯俊总结道。

有效投资扩大助力深耕国内大循环

与经济增速相伴而生的,是信心。

消费的信心回来了,社零总额自8月当月增速(3.3%)首次扭负转正以来,9月增幅继续扩大至3.9%;投资的信心回来了,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.9%,比上半年收窄8.8个百分点。

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复苏,拉动社会需求的攀升。冯俊提到:“从国内大循环来看,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推进,各项提振内需的政策持续发力,市场需求复苏态势不断巩固。”

当前,广州致力于构建“双循环”的新发展格局。“‘双循环’概念的重点不是扩大内需,而是供给侧如何使得产业链、供应链能够更好地循环,更多的是供给侧的问题。”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、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樊纲表示。

樊纲认为,在内循环方面,城市要做的第一条就是扩大自主创新,其次是体制改革。前者是为了补短板、实现进口替代;后者则是为了消除产业链循环上面的各种堵点、梗阻,进而创造需求。

以汽车消费为例,今年来广州出台了《广州市促进汽车生产消费若干措施》《关于加快老旧汽车报废鼓励汽车更新换代实施方案》等多项文件。随着政策陆续落地见效,汽车市场进一步回暖,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降幅比上半年收窄近10个百分点。

同时,广州的新产业持续发力。前三季度,全市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650.52亿元,同比增长1.3%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.6%,占比与上半年相比提高0.2个百分点。

在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源泉的过程中,冯俊特别指出:“广州的有效投资在不断扩大。”

前三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.3%,其中新基建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107.4亿元,增速比上半年增长4.1%;民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.2%,比上半年提高3.6个百分点;教育业投资复苏明显,增速首次实现转正,同比增长2.4%。

尤其是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,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.6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.9个百分点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州财政的良性运转。前三季度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支出均实现了转正。

无论是基础性投资还是技改类投资、教育性投资,广州并不吝惜眼下的资金使用。这些都可谓是“赢在未来”的投资。

广州市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对此表示认可:“广州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还很艰巨,未来需专注高质量发展,更要注重创造新供给,引领新需求,培育新消费。”

融入国际大循环带动出口增速转正

外贸额是直接反映世界与广州关系的指标。一季度受国内疫情影响,全市进出口总额2024.8亿元,同比下降5.1%。上半年随着疫情转移,国外市场进入低迷,广州进出口总额4253.6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7.6%,降幅比一季度有所扩大。

前三季度,广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7041.8亿元,同比下降1.4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.2个百分点。其中,出口值4019.1亿元,增速由负转正,同比增长9.9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.6个百分点。9月当月及前三季度进出口、出口增速均创年内新高。

“这几个月,全国上下出口反弹都较为强劲。据说往美国西海岸的运输船现在都很难找到,而且运费在暴涨。”樊纲观察到这个反映外贸形势的现象。

具体到广州,冯俊指出:“从国际大循环来看,广州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、好于预期。”这源于三个方面的影响——

超常规稳外贸措施效果显现,外贸订单逐步恢复,占比过半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已接近转正,拉动进出口强势回升;外贸新业态快速增长,市场采购出口、跨境电商进出口分别快速增长99.5%和15.3%,释放外贸新活力;新兴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,对东盟、非洲等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5.3%。

广州的外贸上扬,其意义不仅在于一城,更是对全国抗疫复产工作的折射。目前,我国成功地控制了疫情,工业生产全面归位。但其他国家复工复产相对滞后。海外供给减少且无法持续满足社会需求。这些需求中的一部分,就变成了中国外贸出口。

外贸的一端连接着国外市场,另一端则根植于国内生产。沿着外贸这根“风向标”,还可以看到广州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成效。

目前,广州新业态新模式展现活力,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快速增长。前三季度,全市市场采购出口增长99.5%,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5.3%。

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有所加快,智能、电子、医疗防护产品等增长点迅速成长。前三季度,智能手表、智能手环、智能手机等符合消费潮流的智能化产品加快生产,产量分别增长3.9倍、61.5%和6.4%;口罩、医用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的产量,分别增长9.6倍和8.3倍。

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,广州现代物流业表现亮眼。1—8月,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.4%,增速同比提高1.7个百分点。快递业在4月已全面恢复的基础上,前三季度总业务量达51.97亿件,同比增长14.6%,稳居全国城市第二位。

“长远来看,中国仍要发展外贸、国际大循环。中国仍是贸易大国,大湾区、广东、广州仍是贸易主战场。”樊纲说:“同时,我们有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条件,靠自我循环,都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。”